综合来看,农用尿素、农用硫酸钾标准经过此次修订后,多项指标发生变动;稳定性肥料标准首次发布,行业监管与生产将有法可依;腐植酸类肥料一改过去“腐植酸肥料”的名称,规范为“腐殖酸类肥料”,并对产品种类进行了详细划分。
伴随着中国尿素工业的发展,中国尿素产品标准已经制定(修订)了6次。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南京10吨/天半循环工艺尿素中试车间和前苏联援建的太原化肥厂半循环工艺尿素装置试车,成为中国尿素工业化生产的开端。1962年化学工业部借鉴苏联标准发布了尿素的化工产品标准HGB2166-62,只设定了工业用尿素的技术指标。中国引进多套进口大化肥装置后,有效增加了国内尿素产能。197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部发布了尿素“部标”HG 2-793-75,增加了农业用颗粒尿素产品的质量指标。1981年2月13日修订后的尿素“部标”转化为国家标准GB 2440-1981,自1982年6月1日起实施。根据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需要,该国家标准于1991年、2001年和2017年进行了三次修订。
农用尿素
包装容器增加含缩二脲警示语
农业用(肥料)尿素的要求
与GB/T 2440-2001相比,GB/T 2440-2017对农业用(肥料)尿素的取消了一等品登记划分,对总氮、缩二脲等技术指标进行了调整。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要求农用尿素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警示语:含缩二脲,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新标准同时规定,合格品缩二脲含量应小于1.5%、优等品小于0.9%。
据了解,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作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在蔬菜瓜果作物上长期、连续施用尿素或含尿素复合肥易造成烧根、烂根等缩二脲中毒现象。据有关研究报道,柑橘类作物对缩二脲更为敏感,其积聚量超过0.25%就会导致叶尖发黄变脆、光合作用减弱,造成叶片早衰脱落,影响开花结果。从新标准可以看出,尿素等级从原来的三个等级减为两个等级,一等品等级被取消;合格品总氮(N)的质量分数由原来的≥46%变为≥45%,优等品的水分由0.4%变为0.5%。
农用硫酸钾
水溶性氧化钾质量分数变为45%
农业用氯酸钾的要求
与GB/T 20406-2006相比,GB/T 20406-2017将原标准中的水盐体系工艺农业用硫酸钾的要求和非水盐体系工艺农业用硫酸钾的要求合并为农业用硫酸钾的要求;增加了硫含量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从新标准可以看出,农业用硫酸钾(颗粒状)合格品的水溶性氧化钾(K2O)的质量分数由原来的40%变为45%。粉末结晶状(合格品)的水分质量分数由原来的3%变为2%,颗粒状(合格品)的水分质量分数由原来的3%变为2.5%
稳定性肥料
首发国家标准 行业管理有法可依
与普通肥料相比,稳定性肥料可降低氮素流失48%-65%,减少养分挥发,提高氮素利用率8-12个百分点,提高肥料磷有效率28%,可降低肥料投入而不减产。对保护资源与环境、降低农业成本及提高种植业效益,推广使用稳定性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性肥料要求
不过,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国家标准,致使生产秩序紊乱,质量参差不齐,执法无据可依,给行业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新标准对稳定性肥料做了科学的定义,并划分为三个类型。标准定义,稳定性肥料是经过一定工艺加入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施入土壤后能通过脲酶抑制剂抑制尿素的水解,和通过硝化抑制剂抑制铵态氮的硝化,使肥效期得到延长的一类含氮肥料(包括含氮的二元或三元肥料和单质氮肥)。场正在逐步壮大,这对规范产品质量、稳定肥料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有积极作用。
腐殖酸肥料
规范名称 分类更为详细
腐殖酸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是刺激作物生长,改良土壤,增加养分,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规范的标准,产品名称混乱,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影响该类肥料的推广。尤其是部分管理部门简单地套用国家有机肥、有机肥无机复混肥的标准监管腐殖酸类肥料,缺乏科学依据。
在此次公布的新标准对腐殖酸的名称进行了规范,一改市场上通用的“腐植酸”名称,将其确定为“腐殖酸”。
标准定义,腐殖酸肥料是以农业用腐殖酸深加工原来制品和黄腐酸原来制品为基础原料,制成含有一定养分标明量的肥料,包括矿物源腐殖酸肥料、矿物源黄腐酸和生物质腐殖酸肥料、生物质黄腐酸肥料。在新标准中,将腐殖酸类肥料依据原料来源、产品形态、养分类型以及数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明显区分腐殖酸和黄腐酸类肥料。